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文章
  •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做客学校“红五星”讲坛
  •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5-19 11:53:45 点击数:次 字体:【
  • 时间:2024-05-19 22:58:33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阅读次数:454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摄影:方仔艳打印【字体:    

    ​​  5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应邀做客学校第九期“红五星”讲坛,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作题为《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认知传统文化的百年历程》的学术报告。校党委副书记、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国云教授出席报告会。


      杨凤城教授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逐梦现代化历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一方面植根于中华大地、具有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着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一般特征。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工业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应革命和现代化要求的因素和糟粕保持高度警惕、进行鲜明批判。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启动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逐步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由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到助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背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是人们在现代化饥渴缓解后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的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发生了重大而明显的变化,表现为高频率长篇幅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超越性价值,系统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明确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广泛地运用于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各个领域,体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杨凤城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既有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和先进分子一以贯之的理性认知和浓厚情感,又有依据时代特点和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与时变化、有所侧重、不断扬弃的调整,既有高度自觉意义上的鲜明态度,又有日用而不知的潜在承继。历史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始终在场。

      在交流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相关科研问题踊跃提问,杨凤城教授一一做了清晰解答。

      主讲人简介:杨凤城,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二十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思想文化卷》《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中共党史重大问题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丛书)等教材和著作。在《中共党史研究》《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50余篇。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以及部委委托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党史党建评审组专家,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专家库专家,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专家,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